这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很多网友私信我,好担心“中签”啊。我们来聊聊新冠肺癌感染了有哪些症状?我们结合第5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和2月9日钟南山院士领衔发表最新研究论文进行科普。钟老领街的文章对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下文中详细数据主要来源于此篇论文。
1.潜伏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无任何症状,但有传染性。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中位数3天,最长24天。人群普遍易感,意思是所有人都可以感染,报道有2名新生儿感染,最小的才出生30小时,幸好病情好转已回到妈妈身边。
2.传播途径以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气溶胶也可以传播,警惕胃肠道传播。
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已经耳熟能详了,不赘述。气溶胶传播指病毒与空气物质混合悬浮于空气中,被吸入后可引起感染,预防措施与飞沫传播差不多,无非是注意通风和戴口罩。钟老在文章中描述,在一些患者的粪便样本,以及胃肠道、唾液、尿液、食道侵蚀出血部位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警惕我们消化道传播的可能。给我们最大提示是食物一定要煮熟,吃东西前一定要说洗手。
3.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1099例患者中,发热发生率87.9%,但在发病看医生时,发热的发生率为43.8%。意味着发病早期不一定发热。咳嗽发生率67.7%,发热与咳嗽是最主要表现。乏力也是常见症状,可以单独或与其他症状合并出现。
4.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少见。
在1099例病人中,腹泻发生率3.7%,呕吐发生率5.0%,鼻塞等其他症状暂时未查阅到权威信息。
5.胸部影像学检查多有肺炎表现。
在入院时接受肺部ct检查的840名患者中,有76.4%表现为肺炎。典型的表现是毛玻璃阴影和双侧斑片影。
6.血液检查常见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
1099例病人中,82.1%的患者淋巴细胞减少,33.7%患者白细胞减少,36.2%患者血小板减少。
小结:新冠肺炎感染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但这些表现是很多病原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共有症状,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结合肺部ct、血液检查、有无新冠肺炎病人接触史等综合考虑,最关键的是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进行病毒基因测序确诊。总而言之,有可疑症状赶快就诊,避免病情恶化,检查结果判断交给医生吧。
对于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家了解的信息已经很多了,但由于其起病并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有时候真的很难区分其与感冒症状的区别,这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担心和恐慌,到底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症状如何?又如何区分新型冠状病毒与感冒?这些问题就成了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到底会出现什么症状?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千差万别,病毒感染人时的症状也千差万别,甚至近期还出现了多个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因此,对于这样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到底会有什么症状,我们还是来看看科学的统计数据。
还是来看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包含了1099例病例的论文,在论文中,对于相关发病人员的相关症状也进行了统计,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最典型的症状还是发热,根据论文中的统计数据显示,1099例病例中,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发热的人数高达966例,这个比例高达87.9%,可以说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最典型症状了,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是复工,还是进小区,都要测量体温的重要原因了,其实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寒冷的室外,用体温枪测温,并不一定那么准确,大家觉得有身体不适,可能有发热症状的,最好在家里自测下体温,用水银温度计或靠谱的测温枪测定,都是可以的。
除了发热症状以外,我们来看看论文中其他症状的症状统计,第二大症状是咳嗽,在1099例统计病例中,有744人出现了咳嗽症状,在接下来的症状是乏力,出现乏力症状的病例占38.1%(419例),还有33.4%的患者也伴有出现咳痰的症状,因此此前在某些朋友圈里流传的,干咳才是新冠病毒感染,有痰有鼻涕不是的说法,是完全不靠谱的,除此之外,在1099例统计病例中,还有204例病例出现了呼吸短促的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出现肌肉、关节疼痛,寒战等症状,相信这些症状都与发热症状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还是发热,咳嗽,另外还可能会伴有乏力、咳痰等症状,但是不是出现这样的症状,就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呢?大家也不要自己吓唬自己,有时候普通感冒或流感,同样也会出现上述症状的。
如果我们在家出现了上述症状,建议首先应该考虑我们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如果所在地并非疫情重灾区,甚至所处小区都没有任何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情况下,基本生活也都在家,没出过门,出现新型病毒感染的几率还是很低的,这种情况下,不妨自己先吃两天感冒药,多多休息,多多喝水,观察下情况,如果病情好转,身体已经恢复,一般情况下就没事,而如果属于以下几种情况,则建议尽快就医诊察——
1. 有明确的疫情地区人员接触史,到过疫情地区,或者与确诊、疑似病例接触史的情况;
2. 自己无法明确判断病情,也不能确认是否有疫情密切接触的朋友;
3. 经过48小时以上,仍然反复发热,病情严重无法有效控制的情况。
对于这样的一些状况,就医时尽量做好必要的防护,如果有陪同的家人同样也要注意做好防护,通过医生的全面检查诊断来判断是否属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最准确的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方法,如果经过检查确实属于新型病毒感染,也不要害怕,听从医生安排尽快治疗就是了,如果判断并非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到家后也建议尽量与家人隔离,等病情彻底恢复后再恢复与家人的接触。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疫情形势下,大家一定要理性的看待自身出现的一些相关不适症状,既不要恐慌,也不要在家硬抗,结合实际情况,该休息休息,该隔离隔离,该就医就医,只有这样,才能尽早的更好的控制好病情,避免因延误治疗而导致病情发展成危重的可能性。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1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