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属、喙鲈属,在西太平洋、印度洋和红海均有分布,自然栖息地为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石斑鱼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有种说法“品尝了石斑鱼、天下鱼皆休矣”,也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
石斑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捕食时它们会张开大口,利用海水的负压产生吸力,瞬间整个吞噬,它们会利用咽喉里的牙板磨碎猎物。成鱼不集群,属于典型暖水性近海礁栖鱼类。因其身上遍布如石头一样美丽的花纹斑驳陆离,故得名石斑鱼。石斑鱼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基本系雌性,几年后再转换成雄性(性转化年龄随种类而异)。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
俗名为青斑,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体表有5条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斜带,头部上方出现一斜带和一黑斑,眼前方和下方可看到斜带;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其生长适宜水温16~32℃,最适宜水温20~29℃;随着温度的上升,摄食明显增加。斜带石斑鱼生长速度远高于赤点石斑和青点石斑鱼,体色艳丽,耗氧率低,同化能高,排废少,转化率高,市场价格稳定,越来越受消费者和养殖户的青睐。
青石斑鱼
俗名为鲈猫,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鱼体呈长椭圆形,稍侧扁,一般体长15~20cm,体重350~750g,鱼鳍均为灰褐色,全身均散布橙黄色斑点,体侧有5条暗褐色横带,1带2带紧密相连,3和4带位于背鳍与臀鳍鳍条之间,5带位于尾柄上,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常年可捕获。青石斑鱼肉质肥美鲜嫩,生长快,抗逆性强,目前我国出产的青石斑除在国内新鲜销外主要供出口,不仅畅销而且售价甚高,已成为一项创汇渔业。
赤点石斑鱼
俗名红斑,呈红褐色或棕褐色,头和背部颜色较深,腹部较浅。其体侧无纵带和横带,头部及体表密布橙红色斑点;背鳍最后数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余各鳍棕褐色无显著斑点。尾鳍圆形,上半部黄色,下半部褐色,因鱼身具有象征中国文化的吉祥红色,红斑是中式喜宴中颇受欢迎的高价位石斑鱼;在日本濑户地区有“梦幻之鱼”的美称,香港筵席上“清蒸海红斑”为名菜佳肴。赤点石斑生长水温适应范围15-32℃,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2-28℃。长期以来,赤点石斑鱼养殖所需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采捕,高经济价值导致的过度捕鱼令赤点石斑鱼数量大减,除了捕捉赤点石斑鱼令其数量直接大减外,过度捕鱼令赤点石斑鱼的食物减少。
鞍带石斑鱼
俗名为龙胆石斑,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者,可谓大哥大和巨无霸,故也被称为“石斑之王”。据史料记载,目前发现最大的龙胆2.7m长,600kg重,在澳洲昆士兰,鞍带石斑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鞍带石斑鱼通常居住在沿珊瑚礁区的洞穴或岩缝中,以小鲨鱼及小海龟等数种海洋生物为食。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台湾东北部海域有产。
棕点石斑鱼
俗名为老虎斑,棕点石斑也称褐点石斑,身体黄色至浅褐色,以金黄色最靓。其眼后方脑部凹陷,口大具发达的辅上颌骨;上下颌前端具少数大犬牙,两侧牙细尖,可向内倒伏似虎口,因此叫老虎斑。其身体两侧各有五块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垂直排列,全身布满密集的细小褐色斑点,在斑纹上的斑点颜色较深,尾柄的后半部有黑色鞍形小斑纹。棕点石斑较适宜的生长水温为25-32℃,生命力强易于包装运输。老虎斑肉质鲜美,口感优于青斑,市场价格是青斑的二倍以上。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shys/5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