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我国很多地区暴雨连连,洪水泛滥。尤其是今年7月下旬,罕见的特大暴雨让河南多地受灾严重,给群众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其破坏力让人揪心。强降雨不仅需要防汛,还需要防病,首先要防止“病从口入”。所以暴雨过后的食品安全,千万不可大意。
防止病从口入,遵循“食品安全五要点”
人们常说:“大灾之后,常有大疫”。
洪水不仅淹没了城市和乡村,还会带来一些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环境污染、流行病等。洪灾后,野生动物的居住地被破坏,被迫大面积迁移,与人混居,加上洪水冲刷出人与动物的尿液、粪便,大量病原体随之四处漂流,导致病毒、病菌等广泛播散,洪水成为传染病最好的传播渠道。再加上高热、高湿的环境,饮用水和食物也极易受到污染,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率会较高。
徐进强调,针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五要点”——
食品安全五要点
1
保持清洁:蔬菜、水果、肉类等买回家后先用流动水清洗。烹饪前、烹饪过程中接触不洁物品后,均要用流动水加洗手液(肥皂)充分洗手。
2
生熟分开:将生的肉、禽、海产品与其他食物分开,单独存放。熟食经过高温烹调,大部分有害细菌已被杀死,而生食尤其是肉类、海鲜等产品,可能含有较多危险微生物,若将两者存放在同一位置,极易造成熟食的“二次污染”。处理生食要用专门的刀具、砧板,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交叉污染。
3
烧熟煮透:尽量不吃凉拌菜,肉、禽、蛋和水产品类等微生物污染风险较高的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食物要现吃现做,尽快食用,剩菜剩饭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
4
使用安全的水:清洗食材要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活饮用水。喝清洁的饮用水,如瓶装水,生水应烧开后饮用。
5
安全的食物原材料:从正规渠道购买食材,不吃平时很少食用或没食用过的食品,少吃或尽量不吃野味。尤其是洪水侵袭后,野生小龙虾、野生鱼纷纷在内河、池塘、甚至在积水的街道上冒了出来,而洪水来源复杂,易引起鱼虾病变和死亡。人若食用,容易引发胃肠疾病,甚至出现中毒。此外,还要注意家庭餐具的定期消毒,在外聚餐要养成使用公勺公筷的好习惯。
暴雨来临前“囤货”,记住“三七”原则
在暴雨多发的季节,我们应该绷紧一根弦,及时把“吃什么”这个重要因素考虑仔细、安排妥当。受灾之后,资源匮乏,因为交通的缘故,各种水果蔬菜等新鲜农产品的运输可能会在几天内受到一些影响。
那么,如果已经收到了来自官方的极端天气的预报预警,采购哪些食物是比较安全、耐存放,又能保证身体基本所需呢?
徐进指出,食物存少了不够吃,存多了又浪费,最好本着“三七开”的原则。“三”是指储藏时间短的食物要备够3天的量,比如小白菜、娃娃菜、黄瓜、苦瓜等蔬菜属于这类。“七”是指储藏时间长一些的食物备够7天的量,比如可以冷冻储存的肉禽和常温下保存的蛋奶这类高能量的食物,还要存够桶装水或者瓶装水。
此外,还需要备一些方便直接食用的食品。万一短时停电、停天然气,不能做饭做菜了,也至少要能有充饥的食物,比如常温下可以储存的盒装奶制品和果汁、水果干、各种坚果炒货、牛肉干、卤蛋等。如果再准备几盒自加热的方便食品,就更好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是准备吃自加热的方便食品,一定要严格按照外包装上的警示信息以及操作说明来使用,不要让小孩单独操作,否则容易烫伤。
徐进提醒,在低洼地区,下暴雨可能导致很多食物都被淹掉了,可直接入口的食品和熟食等一定不能食用;被水淹过的生鲜食品不可食用,请立即丢弃。有包装或罐装的食物,请注意观察是否存在破损、锈蚀、膨胀的现象。真空包装的食品,如果外观上密封已经破损或者已经胀袋时,说明食品已出现变质。腐败变质的食物,即便经过加热处理,其中的毒素也会有害健康,请不要食用。
接触过雨水的餐饮用具,也一定要消毒后再使用。根据材质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消毒方式,可以微波炉使用的餐具,洗净后放入微波炉消毒;木质的可以蒸煮、沸水冲洗消毒;金属类的可以浸入有消毒剂的水中消毒。
补充营养供给,每天至少1升水
“当然,并不是喝了受病毒、细菌污染的水或者吃了此类食物就一定会得病,因为一个人是否得病需要吃够一定的量,此外还和个人的健康状态密切有关。所以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徐进指出,进行科学的饮食、补充合理的营养,无论对增强免疫力来说,还是对预防传染病来说都很重要。
洪涝灾害初期,应确保足够谷薯类食物的供给,如大米、面粉、高粱、玉米、小米、红薯等。优先提供容易保存、易于食用、能量密度高的方便食品和营养强化食品;每天至少1000毫升饮用水;满足最低能量需要的食物供应最长不应超过7天,尽快提供种类多样、营养丰富的食物;洪涝灾害过渡期,及时提供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和蛋类等;在食物种类单一的情况下,可使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洪涝救灾人员应增加水、谷类、豆类、瘦肉、新鲜果蔬等食物的摄入,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钠、钾、维生素;食用预包装食品前,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贮存条件,同时查看营养成分表,选择所需食品。
远离毒蘑菇,有两个“金标准”
当降雨增多,山林里各种蘑菇也冒芽了。
徐进指出,我国目前的毒蘑菇多达400种左右,从南到北,分布极广。由于生长条件不同,各地区发现的毒蘑菇种类、大小、形状及其所含毒素也不同。毒蘑菇的有毒成分十分复杂,有的一种毒蘑菇可以含有几种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以存在数种毒蘑菇中。毒蘑菇一旦被误食,极易引发中毒,且后果通常都很严重。毒蘑菇中毒的病死率一直很高,一般在50%左右,而且往往具有家庭聚集性中毒的特点。
误食毒蘑菇后,一般潜伏期最快为半小时至4小时,有的6-7小时开始发病。引起精神症状的发作最快,10分钟内就可能发病,主要表现流涎、流泪、潮热、谵妄、精神错乱、幻视幻听等。多半病人是由胃肠型中毒后,部分毒肽进入内脏,引起肝、肾、脑、心等实质性脏器损害,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表现肝肿大、转氨酶升高、肝坏死等。
徐进强调,远离毒蘑菇,有两个“金标准”: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蘑菇多有毒,尽量不要吃;自己不熟知的蘑菇不要吃。大家在吃蘑菇的时候记得食用前拍一张照片,万一出现中毒,可以很快为诊断提供线索。
今年,描述吃毒蘑菇中毒的民间顺口溜成为了“洗脑神曲”——“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秋季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其实,不仅是歌谣里面所提到的“红伞伞、白杆杆”,对于老百姓来说,很难从外观上来区分哪些是可食的。所以,自己不认识的蘑菇,一定不要吃。
文字 范宏博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4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