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泰安有句广为流传的话:泰安煎饼新泰出,新泰煎饼楼德摊。这里所说的煎饼,指的是泰安的玉米煎饼,而泰安新泰的楼德镇,是泰安玉米的主产地之一,也是最早把泰安煎饼产业化的地方。
我老家在山区,自小吃煎饼长大。因老家主要作物是地瓜和花生,地瓜面就成了老家人的主粮。地瓜面和成面团,把鏊子烧热,抹上些花生油或者豆油,面团在上面滾两圈,严实地在鏊子上覆盖成一薄层,用篦子抹几下,成为匀实的一张饼,很快就烙熟,揭下来,就成了一张淡白色透亮的煎饼。摊的多了,摞成厚厚一摞,再在一双巧手的折叠下,成为一个方方正正的煎饼,整整齐齐码起来,放在瓮里,吃的时候随时可取。
地瓜面的煎饼,是70年代新泰山区的主食。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粮食流通使山区获得玉米容易起来,山区群众跟平原区一样,做起了玉米煎饼。把玉米上石磨磨成粗粗的片粒,用水泡透,讲究的把玉米种皮去除以提高煎饼口感。把泡透的玉米粒用磨浆机磨成玉米糊,想吃酸口的煎饼,就把糊放一段时间,让其发酵,想吃甜口的,磨糊后直接上鏊子摊:用大勺子舀起,倒在同样烧热的,擦油的鏊子上,用篦子或者耙子摊开,抹实抹匀,烙熟揭下,一张金黄的玉米煎饼就做成了,后面的工序与地瓜面煎饼一样,叠起,放瓮里存放,吃上几个月没问题。
与地瓜面煎饼相比,玉米面煎饼口感更好,而且不伤胃。根据发酵的深浅,甜口的、半酸的、酸口的,应有尽有。甜口煎饼,香甜酥软,半酸煎饼,酸甜可口,酸口煎饼,开胃消食。煎饼卷上些小菜、炒菜、咸菜、大葱、黄瓜甚至野菜,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无论吃多久,都不觉得厌烦。
工作后,离开老家,到新泰,到泰安,都没离开过玉米煎饼。近些年,泰安的煎饼开发出许多新种类,添加细粮如小米、豆面,粗粮如高粱,还有添加花生、核桃、板栗等等,与玉米一起磨糊,上鏊子摊成营养丰富,口感酥软的泰安煎饼。
曾经吃过临沂煎饼,一样的四四方方,不同的是用小麦面做的,应该也是在鏊子上摊的。与泰安煎饼不同的是这种煎饼太“筋道”,非常难咬,吃着费时费力,让我这个吃惯泰安煎饼的情难以堪。
去过许多地方,尝过许多小吃,感觉都不及泰安煎饼醇香美味,而且百吃不厌。对玉米面做的泰安煎饼情有独钟,算是对育我养我家乡饮食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吧……
谢请。作为老山东人对煎饼还是情有独钟的。不过说起老有点汗颜,没那么老。所以解答的也未必权威。好像都说山东煎饼,但煎饼在山东也不是很普及。鲁西北,半岛地区,好像就不大吃煎饼。有幸的是,我祖籍在鲁西南,济宁曲阜,姥姥家在鲁中的淄博。这两个地儿的煎饼我都吃过,还是有区别的。鲁西南的煎饼比较粗,据说是粗粮较多的缘故,淄博的煎饼就好吃一些。这里没有地域歧视,也无分高下,只是各地人民的口味习惯和粮食的构成有关,但主要的吃法都没两样。通常是一烙就是一大摞,然后吃的时候在水缸里蘸蘸水,上锅一蒸,把大葱(主要是葱叶)往中间一夹一卷。说实话,当时的年代吃起来真没什么幸福的感觉。不过无论鲁中的还是鲁西南的,奶奶姥姥当年烙煎饼的时候,最后总会给我多烙一点儿带芝麻盐和葱花的五香煎饼,那味道,至今难忘。大约18年前,去了趟临沂,在蒙山顶上,又吃了所谓的正宗的煎饼卷大葱,感觉差劲极了,不是小时候的味儿。其实想想也是,时过境迁,谁能保证小时候奶奶妈妈的味道能给你纯正的留下来。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ys/5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