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未入关之前,中国男性的头发都处于天然状态,飘逸柔顺。但满人一入关,一切都变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简单粗暴一句话:头发剃掉!这让汉人是极度吃不消的,这不止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满人的发型让汉人接受起来实在不容易:发型样式贼难看!
清朝发型为何称为金钱鼠尾?又为何一定要中原百姓皆剃发呢?
满人的发型到底有多难看呢?想到一个词:鞑子。这就意味着文明意识未开化,吃穿用度极自然纯朴。当初满人在很多方面就是如此,特别是外在形象方面的发型设计,绝对的天然去雕饰。
原来,满八旗子弟的发型被称为金钱鼠尾,全头四周的多余头发皆剃去,只在头顶向后两公分的地方留下一小缕头发,将其结成小辫子。那点发量就如同一根老鼠尾巴一样大小,甚至有的满人还在发辫中加入绳子之类,使其翘在脑后,那就更像个老鼠尾巴了。
当然,人家满人留这样的发型也有自己的初衷。他们是马上行走的民族,尤其是打仗、放牧、射箭之时,头发太长太多就会影响视线,弄不好就得丢了性命。
另外,发型也是一面旗帜,大家冲锋陷阵时都穿着差不多,那就难免误杀。但有了这个标新立异的发型就不一样了,远远地一眼便可以看出是不是自己人了。
这样一讲是不是就清楚多了?人家满人留金钱鼠尾发型有着战略意义上的考量。只不过,他们将这一发型誓有贯穿到底的感觉,一入关便要求汉室男性皆留金钱鼠尾,不听的一律斩头。据说当年为了不与满人同流,不少汉人被砍了头。
那满人为何要出此令,与整个汉人天下过不去呢?这里面也是有着政治色彩在内的。当时清朝刚入关,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很多,特别是一些人总是蠢蠢欲动,想要搞什么反清复明运动。多尔衮就想出了这样一个方法:将你们的“老根”彻底拔掉,从而让你们从自身看到朝代的变迁。
同时,通过剪辫子还能看出人心归向的程度。有的汉人誓死不剪辫子,那就是前朝心结过重,这样的人就没有留的必要了。
看看,就是一个小辫子,竟然被政治家们给按上了如此多的“作用”。但从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等皇帝的不同治理之下,满人金钱鼠尾发型也是经历了一系列演变的。
显然,金钱鼠尾是满人刚入关之时的发型。但到了清中期的时候,关于发型问题就变得没那么敏感了,有的人开始一点一点加多自己的发量,从而成为了清中期盛行的蛇尾辫。
顾名思义,蛇尾辫的发量明显多于鼠尾,而且发迹几乎延至后脑勺正中间了。这比鼠尾要靠下了不少,而且也变得长了,再不用老动不动就朝天翘着,相对好看了一点。
然后到了清晚期,大概头发天天理也累,所以发区变得更大一些,成了整个脑后都有头发的牛尾辫。这明显又比蛇尾大了一圈出来,且通常一生不剪,如今很多清宫剧的发型就类似于牛尾辫了。
大清朝时期的男性,多久洗一次头发,真的会发臭吗?
这时问题又出现了,男性发量是留起来了,但打理起来也相对麻烦了不少。毕竟这样一条又长又粗的发辫要梳顺,编好,甚至还要在里面编入绳线之类的装饰,那是耗时又耗力的。
对,还有清洗的问题,反正那时的女性洗发也不勤,但有发油浸着,不那么飞炸。但男性的头发要多久洗一次呢?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的很麻烦,每天起早贪黑进行田地劳作本身就已经很累,还要想着如何打理头发,又洗又编的,实在不轻松。因此,清人的发辫就如同一个生活阶层名片:有钱的人打理的又干净又平顺,没钱的则几天梳一次,一两周才洗一次,而农家男性几乎是按时节洗的,通常冬季不常洗发,春、夏、秋则会个把月洗一次。要饭的?那就不要说了,恐怕是终生也不洗的吧,梳就更谈不上了。
一条发辫就牵扯出这么多的说法来,是不是挺累的?其实不仅如此,男性不常洗发一是麻烦,二是动静太大,自己一个人根本没办法清洗。很多人不知道,事实上清人虽然剃发,但是却不剪辫子,特别是融入了汉人的思想之后,就变成了只剃四周,长发终生不剪的习惯。
如此一来,有的人的发辫长的几乎可拖地,干活时总要将其绕到脖子里几圈。试想这样一条辫子,清洗起来的难度就不一般了。贵族还好,有下人们代操作,但穷人或者说普通大众,哪有这样的时间与人手来打理它呢?
头发打理不好,就直接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有味。据一位当年在大清朝传教的英国教士所传,当时大清男性的头发不仅梳洗不上,还有着很浓郁的味道,有如腐臭一般恶心。
这种说法大概有点言过其实了,要不人家清人自己天天顶头上会不清楚吗?想来不至于梳洗到油光水滑,但也不会乱如鸡窝状。洗不上的人还是一部分吧,大凡抛头露面的男人也都会注意自己形象的。不然走哪都如同带着一个“马桶”,那还要不要与人来往了?
有人好奇,那时洗头发不勤,他难道不会痒,不会脱发,不会生虱子吗?肯定的。只不过,旧时候没有现在的各种梳子的,他们梳头称为篦头,因为他们用的梳子叫篦子。就是竹制品,齿与齿之间极小缝隙,梳起头发来会容易掉头发,但也能将虱子、头皮屑等给梳下来。
古人还是很聪明,留长头发就有梳理它的方法。至少用这种梳子比用我们现在宽齿的梳子要梳的干净、平整的多。
清朝男性的苦,留头发与不留头发,都不是那么容易混的。只不过外国人说的发臭,这样的话有时不能全信,特别是在那个对中国存在很大偏见的时期。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102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