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皮,又称为岑皮、秦白皮、(木寻)木皮、蜡树皮,来源于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
秦皮是一味常用的清热燥湿药,分布在我国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等地,常生长于山坡、疏林、沟旁。
1.秦皮的性状鉴别特点
秦皮的枝皮呈卷筒状或槽状。
颜色
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至黑棕色或相间呈斑状,平坦或稍有粗糙,并有灰白色圆点状皮孔及细斜皱纹,有的具分枝痕。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
质地
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黄白色。
干皮为长条状块片,外表面灰棕色,具龟裂状沟纹及红棕色圆形或横长的皮孔。
若用本品加热水浸泡,其浸出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
2.秦皮的功效作用
《本草汇言》中载:“秦皮,味苦性涩而坚,能收敛走散之精气。”
中医认为,秦皮药性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的功效。
在临床上常用其治疗湿热泻痢,赤白带下,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状。常用量为6~12克。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寒者忌用秦皮。
总的来说,秦皮用于治眼科,退翳膜,收泪出;用于治妇科,定五崩,止血带;用于治大方科(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的科室,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内科。),止虚痢,敛遗精;用于治小儿科,安惊痫,退变蒸发热。
3.秦皮的临床配伍
-
秦皮临床用于治疗湿热泻痢、带下,常配白头翁、黄连、黄柏等药同用;
-
治湿热下注之带下,可配牡丹皮、当归;
-
治肝热目赤肿痛、目生豁膜,可单用秦皮煎水洗眼,亦可配桅子、淡竹叶水煎服;
-
治肝经风热、目赤生豁,可与秦芫、防风等配伍。
秦皮的药理研究
-
经药理学研究表明秦皮具有以下的药理作用:
-
秦皮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
秦皮乙素对卡他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也有抑制作用;
-
秦皮乙素、秦皮苷、秦皮素均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
此外,秦皮还具有利尿、促进尿酸排泄、抗氧化、抗肿瘤、保护血管、保肝等作用。
秦皮属于中药里的清热燥湿药,性味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主要功效为: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临床应用:
1、用于下焦湿热引起的痢疾、带下病等。由于该药苦寒而涩,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收敛固涩,为临床止痢止带之常用药。
在治疗湿热痢疾时,常与白头翁、黄连等合用,代表方剂为白头翁汤,出自中医经典名著《伤寒论》。
在治疗湿热证引起的带下黄浊臭秽时,常与黄柏、椿皮等清热燥湿药配伍使用。
2、因该药苦寒入肝,能泻肝火而明目退翳,故也可用于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目生翳膜,可单用煎水洗眼,也可和菊花等明目之品同用。
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梣皮,色清气寒,味苦性涩,乃是厥阴肝经、少阳胆经药也。故治目病、惊痫,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又能治男子少精、益精有子,皆取其涩而有补也。”
@颐养中医保健养生温馨提示:因秦皮性味苦寒,过量服用易损脾胃,故脾胃虚寒者忌用。
用法及用量建议:水煎服,用10—15g;外用煎洗患处,适量。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2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