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长长的甘蔗林,驻足山脚下20米开外,如果不眯起眼睛细细搜索,一时间是无法看清坐在树上晒太阳的白头叶猴的。即使它们成群结队,但黑白的身体在广西崇左特有的黑白石山的掩护下,也可以完美融入,这是它们的“伪装”。
白头叶猴是世界濒危、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球野生种群仅分布在崇左,90%以上分布在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白头叶猴保护区),并被当地村民称为“石山精灵”。
新生命的发现与绝境
1952年的一天,动物学家谭邦杰在崇左偶然发现了一张奇特的动物毛皮——它身体修长,头、肩及尾部被白色毛发覆盖,其余部分则呈黑色,尾巴的长度甚至超过了身体。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动物很可能是一个从未被科学界发现的灵长类新种。经过调查,1955年,他首次公布了这种动物的存在,并在不久后将其正式命名为“白头叶猴”。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灵长类动物呈现在世人眼前。
“因为它的头部毛发呈白色,主要食物来源是树叶,所以取名叫‘白头叶猴’。”白头叶猴保护区管理中心科研宣教科负责人唐华兴介绍说。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和猖獗一时的非法盗猎,导致白头叶猴的栖息地不断萎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只剩下300多只白头叶猴。
突破重重阻力的守护
当地曾有捕杀白头叶猴制成“乌猿酒”的习俗,当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走进村民的家中进行保护宣传时,村民们起初都很诧异。
禁止村民捕杀白头叶猴是一方面,保护区管理法规还规定了不能在保护区内进行树木砍伐、荒地开垦、放牧等行为,村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受到限制。一时间,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突显。
为保障群众利益,崇左认真贯彻落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提高了保护区内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2019年每亩提高5元,今年又提高6元,这两年分别增发补偿163万元、189万元。
经过多年的保护,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已增加到130多群、1200多只。与此同时,在村庄、社区、学校,工作人员们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62岁的凌华成为白头叶猴保护区驮逐片区的巡护员已经8年了。在保护区成立前,他是当地以养牛为生的农民,家里几十头牛都放牧在如今的保护区里。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劝说下,凌华把家里所有的牛都牵出山卖掉了,还被吸纳到巡护员的队伍中。
“山上有什么动物、怎么分布,路怎么走,什么情况我都知道!”即使每天都要走10多里山路,凌华也不觉得辛苦,做这份工作让他觉得很开心、很自豪。
保护工作助推生态旅游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义务巡山的队伍中。在保护行动中,来自政府的保护力度也在持续升级。2015年至今,经过不断努力,工作人员已经绘制了保护区猴群分布图,在重要区域设立界桩、界碑、交通提示等标识物上千个。在猴群集中出没的关键区域,不断增设红外相机、摄像头等监控设备,直接将影像传输至远程监控中心。
崇左林业局副局长、白头叶猴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吴坚宝说:“我们在板利乡那弄下屯的g322国道上建设了全国首条白头叶猴生态廊道。”在g322公路的两边有两座山,一边的山上猴群密集,而另一边水源多、猴群少。近两年,发生过4起白头叶猴试图跨过公路时被路过的货车撞倒身亡事情。“生态廊道的建成为孤岛化生活的白头叶猴种群打造了生命通道,拓宽了它们的生活区域,还助推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现在,保护区管理部门已建成1个管理中心、4个管理站、7个管护点,修复栖息地300多亩,修建两处白头叶猴饮水源、4个饮水点。
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助力周边社区脱贫攻坚,崇左在白头叶猴保护区外围建成国家4a级白头叶猴生态旅游区。当地群众不仅可以通过租让土地获得租金收入,还可在旅游区就近工作,每人每年增加收入约3万元。
更多精彩内容
原标题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广西崇左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头叶猴种群数量从300多只增长到1200多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护“石山精灵”带来了生态效益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5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