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曾经被称之为老城隍庙的豫园商城,目光被散落在豫园商城各处的民间艺人展演所吸引,在名为“坊间印象”的摊位前驻足良久。在民间手工艺式微的今天,这些感觉中渐行渐远的手工艺居然如此水灵灵地活在当下,它们散布在豫园商城各处,数十个摊位上,一个个身着民俗服装的民间艺人们与豫园商城飞檐雕梁的仿明清古建筑相映成趣,民间艺人们用各自令人叫绝的手艺向中外游人展现着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魅力。我走入其间,看艺人们做生意,和他们交谈,领略到了这些平凡而普通的艺人们为创造和延续民间艺术的生命力、丰富和传承民间技艺所作的努力。
彩蛋画出绚丽人生
彩蛋是民间手工艺中一个独特的品种,是在完整的蛋壳上绘画而成的手工艺品。管子《侈靡篇》有“雕卵然后瀹之”之说,可见吃煮熟的鸡蛋前先在上面画画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就有了。后来,北方民间流传将整只鸡蛋煮熟后染成红色或绘上花纹、贴上剪纸作为婚嫁、生儿育女的吉祥物馈赠,此风俗正是彩蛋工艺的形成基础。历史上关于工艺彩画蛋的记载始于清朝咸丰年间,湖南人黄熙曾在鸡蛋壳上用工整的隶书写出唐太宗的《小山赋》;清光绪年间,开始有画着京剧脸谱及十二生肖图案的熟鸡蛋出售;至民国时期,每逢年节古玩摊点或庙会上亦有熟彩蛋出售。据著名画家俞剑华所著《中国绘画史》记载,在清朝末年画彩蛋的名匠就被称为蛋花师,并被列入当时的七十二行。专绘彩蛋的蛋花师的出现,使画彩蛋真正成为一门传统手艺。20世纪40年代末期,民间开始选用空的蛋壳绘画,使彩蛋成为专门的艺术观赏品。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彩蛋出口异常繁盛,但仅仅辉煌了10年,到上世纪80年代就迅速走向低迷,目前从事彩蛋的艺人也屈指可数了。如今,人们在豫园商城可以邂逅这种久已鲜见的民间手工艺,展演彩蛋的艺人名叫英自海。
英自海1959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南下军人。1977年英自海中学毕业,到崇明红星农场务农。1978年,一位外贸公司人员把彩蛋业务带到了农场。在轻薄的蛋壳上绘出栩栩如生、与蛋形能合二为一的作品需要纯熟的绘画技能。场部决定对有志于加入彩蛋绘画工作的人进行考试,从小喜欢画画的英自海得到这一消息后,喜不自胜,考试时他当场画了一幅水彩画,外贸公司的人一看,当场拍板录用,并让他担任彩蛋的样品设计工作。那段时间,英自海忙得不亦乐乎,每天,他除了设计样稿,在蛋壳上画画,还当起了老师,教授组员绘画艺术。英自海说,在画彩蛋前,需将蛋壳进行特殊处理,以保证蛋壳不破不碎,说着他随手拿起自己摊位上的一只彩绘蛋在桌上用力磕一下,果真安然无恙,经过处理的蛋壳就可以作为绘画的对象。之后,将构思好的图案直接画到蛋壳上,再上釉彩,经烘烤后,一只只美丽的彩蛋就完成了。经过烘烤的彩蛋,蛋壳上的颜色能保持鲜艳不褪,一如陶瓷花瓶,成为了小巧迷人的手工工艺品。农场出口的彩蛋很受客户欢迎,一时,农场内这个小小的彩蛋作坊红红火火。可惜好景不长,彩蛋出口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益走下坡路。同时,1982年后,农场人员陆续被抽调回沪,英自海也顶替父亲进了上海花边商标厂,农场的画蛋小组被迫自动解散。英自海回到上海后,在花边商标厂只干了短短4年,就因为厂里效益不好,而遭遇了下岗。那段时间,他心情灰暗,觉得前途茫茫,不知道自己人生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也许冥冥中注定英自海要与彩蛋结缘。
农场的画蛋组织解散后,在仓库内积压了许多蛋壳,成了无用又占地的“鸡肋”,仓库管理人员便托人带信来问英自海要不要。英自海闻讯赶到农场,只见半公尺高的蛋壳足足堆了半间仓房,一眼望去大约有2万只蛋壳,他当即表示这些蛋壳全要了,并找了艘船把近2万只蛋壳全部拉回了上海,堆在烟糖公司仓库的屋顶上面。没事可干的英自海干脆操起了老营生,他在这些蛋壳上没日没夜地画起画来,很快就把2万只蛋壳全画完了。1987年,龙华举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庙会,英自海试着把自己画好的彩蛋拿到龙华庙会上去卖。庙会现场人山人海,英自海的彩蛋刚一摆上摊位游客就一拥而上,争相购买这个在当时算是很稀罕的工艺品。购买彩蛋的游客把英自海的摊位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售价9毛钱一只的彩蛋第一天就卖掉了将近1700只,营业额达到1500多元。庙会举办了十几天,2万只彩蛋全部卖完。英自海在庙会上获得了1万多元,成了当时罕见的万元户。
首次的市场试水使英自海尝到了甜头,他感觉自己可以把画彩蛋这条路走下去。他去食品厂抽鸭蛋蛋液,蛋白和蛋黄留在食品厂用于做蛋糕,蛋壳归他所有。他一个人来不及抽,就叫自己的亲戚一起帮着抽。筹备足了一定量的蛋壳后,英自海到浙江开了个专门制作彩蛋的工厂,并招了一批工人,自己亲自教他们画彩蛋。英自海把国画技法运用到彩蛋的创作中,画好的彩蛋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微缩画,很有艺术感,他还改进包装,使之看上去更加美观。这些画好的彩蛋在庙会、展销会上一经亮相,就受到游客青睐。1990年,英自海把自己设在浙江的工厂迁到了上海。
彩蛋的生意做了三年,英自海发现了新的商机。他关掉工厂,进老城厢富民街小商品市场做领带、食品的批发生意。1996年,英自海干脆自己开了家公司,在桃浦租了一层楼面,专门生产领带,自己进面料、开料,做了三四年,发现领带市场已近饱和,赚不到钱了。于是,他又寻思要做彩蛋生意。重操旧业的他做的是鹅蛋画,他直接到养鹅场去收鹅蛋壳,两年收了5万只鹅蛋壳,边收边画。2002年开始,英自海把画好的鹅蛋拿到各地的展销会上售卖,生意倒也不差。不过,促使英自海正式走上这条路的是源于他之后在豫园商城的一次展演。
2003年9月15日,上海旅游节开幕之际,一批中国杰出民间艺人聚会申城。在豫园商城中心广场搭起了具有浓郁民俗风格的竹亭、竹廊———中间两个大圆竹亭安排了16个中心展位,周边的竹廊布置了54个展位,民间艺人的迷人风采就在这里向中外游客展示。英自海有幸被邀请参加这次民俗展演,展演期间,豫园商城人山人海,来自各地的游人穿梭于一个个展位间,遇到心仪的就掏钱买下,英自海的展位前也聚集了不少游客,他带去的彩蛋很快一售而空。展演结束,英自海留在了豫园文化传播公司。
2009年,英自海应邀赴新加坡参加新中文化交流,受到前新加坡总统纳丹亲切接见,其彩蛋作品被纳丹收藏。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的彩蛋作品《世博熊猫》获“百年世博,艺术精品”奖。英自海还多次带着他的彩蛋作品赴国外参加艺术展览,受到德国、瑞典、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的各界人士青睐。
别树一帜的葫芦雕刻
葫芦工艺品,又名匏器,葫芦器,是一种将天然美与手工艺合为一体的传统工艺品,它最早是宫廷盛水用的工具,后来逐渐发展为皇宫贵族装饰把玩的用品,制匏工艺也随之受到皇家重视,制作工艺日渐精巧。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工艺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笔筒、花插、杯、碗、蝈蝈笼、蛐蛐罐等式样新奇,纹饰丰富的匏器。其中一些宫廷制的匏器还被作为珍贵的礼品用以赏赐王公贵族和外国嘉宾使臣。清代中期后,火画、压花、刀刻等制匏工艺相继出现,这类作品均是以天然亚腰葫芦为主,姿态横生,境界各异,加之葫芦的特殊质地和色泽,给人以古朴、凝重的审美感觉。
在上海,李尊贵的葫芦工艺品是小有名气的,他被称之为葫芦达人。李尊贵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52年出生在南市老城厢,从小生活在离城隍庙很近的人民路上,中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上钢一厂开行车,后来又当上了一名工会干部。他兴趣广泛,在书法、绘画、雕刻、印章篆刻、象牙微雕、发丝微刻上颇具造诣。李尊贵和葫芦结缘纯属偶然。一天,他在逛花鸟市场时买了两只葫芦。闲着没事,便信手在一只葫芦上刻了幅山水画,在另一只上刻了齐白石的《年年有余》。风干后的葫芦呈现出古朴色泽,上面的书画也别具特色,让李尊贵惊喜不已。从此,他便与葫芦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李尊贵的书法、绘画功底,为他在葫芦工艺领域一展身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其精湛的石刻、牙刻手艺,使传统的葫芦工艺焕发出新的光彩。他将自己对艺术的热诚雕刻在了这些葫芦上,除了传统的富贵吉祥、十二生肖等图案外,还有山水花鸟、唐诗宋词和励志警句等。他还让人在海门创建了一个葫芦基地,专门种植各种葫芦,有的在生长期就被套上了各式模具,使其长成与模子完全相同的样子,因此这些葫芦的造型千奇百怪。与此同时,李尊贵还开发出葫芦花瓶、葫芦茶壶、葫芦酒壶、葫芦围棋缸、葫芦毛笔等工艺品。1997年9月,李尊贵的葫芦作品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博览馆收藏展出,并获w66ag旗舰的荣誉证书。
2001年时,因企业不景气而下岗的李尊贵每逢周六、周日到上海老街上在一辆花车上售卖自己雕刻的葫芦工艺品,当时一天的营业额可以达到2000元。在2002年apec会议期间,市外事办、市工艺美术学会在300多种工艺品中精选30种作为展销品。李尊贵的葫芦被选中作为apec会议的选定礼品,登堂入室,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等处展示,向世界呈现中国传统艺术的崭新魅力。2003年,李尊贵应邀参加了在豫园商城举办的民间艺人绝技展演活动,当年11月份就加入了豫园文化传播公司,从此天天到豫园商城展演他的葫芦雕刻技艺。在这里,李尊贵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他觉得心情舒畅。善于创新的李尊贵创作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一次,一位法籍华人慕名找到他,一下子就买走他200多个葫芦艺术品。
加盟豫园文化传播公司后,李尊贵多次随同公司到马来西亚、美国、新加坡等地展演,葫芦雕刻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李尊贵说,我这个下岗工人通过豫园这个平台走向了世界,他镌刻的葫芦,也跟随他漂洋过海。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友好使者,被中外友人收藏。
拗字拗出小康生活
在“坊间印象”有一个金属书法展演摊位。
所谓金属书法是用一根铜丝一笔拗成空心字的书法艺术。他脱胎于“一笔空心字”也称之为“连笔空心字”或“双钩书法”,是从空心字演变而来的。空心字兴起于唐朝,由于当时没有印刷技术,而书法爱好者想把名家的墨宝保存下来,有人则想出用线条勾出其字轮廓的办法,以保持与原作一样的效果,当时称之为“轮廓书”,到了宋代,被称为一笔双钩书。一笔空心字不同于传统书法的边缘书法艺术,在书写的过程中更像是在作画。一般多以行书、草书、隶书等字体形式呈现。一笔空心字这种不同于传统的独特书法艺术,通过民间艺人的巧手,用金属铜丝弯折而成,让欣赏的人叹为观止。
在豫园商城展演金属书法的民间艺人名叫徐文忠。他看上去皮肤白白的,像个老派读书人。不善言辞,性格内向,老实本分的徐文忠也是位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他1959年出生在上海老城厢,从小喜欢画画,家里生活虽然贫困,但父亲在他的教育上舍得投资,见他酷爱画画,就省下钱来为他买画画的书,纸、笔和颜料,他便在家里写写画画。在豫园商城附近的方浜中路三小读书时,徐文忠参加了学校美术班,在学校里经常出黑板报,画报头,打下了一定的书法绘画基础。1979年,徐文忠进入上海制革厂,被分配做铲皮工,因为家里房子小,就住在厂里的集体宿舍里。徐文忠工作之余为单位出出黑板报,晚上下班后则参加各种美术艺校,节假日还常常背着画夹到一些公园、码头、街头为人们画像。1990年,因单位不景气,徐文忠下岗了。他找了个外来妹结婚,老婆生孩子后工作没了,一家人就靠徐文忠每月200多元钱生活。为了贴补家用,他每天一大清早骑着黄鱼车到批发市场去批菜,批来后卖给居民,赚点差价,依旧入不敷出。万般无奈之下,徐文忠想到自己会画人像速写,当时只是出于兴趣爱好,现在穷途末路了,何不试试替人画像,也可赚点小钱。就这样徐文忠每天下午和晚上到热闹的南京东路替人画肖像,一张肖像画收取3元钱,平均一天大概可以画10张。后来找他画肖像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他就不卖菜了,一清早就背着画夹,到公园、码头、街头为人画像,收入也还可观。然而,因为没有执照,见了城管就得逃,生性老实的徐文忠不喜欢这样赚钱方式。
徐文忠的家靠近豫园商城,没事时他也会去那里逛逛。闲逛中他发现以往每逢庙会期间,豫园中心广场会设置一长排民间艺人的摊位,庙会结束就没有了。但是从1995年开始,摊位变成天天摆了。他仔细观察每一个摊位,发现没有画肖像画的,于是,便带了几张自己画的人物肖像找到当时豫园商城的明星文化公司,公司一看觉得画得不错,就让他试试。徐文忠当年10月开始在豫园商城出摊,每天早上把设摊的折叠桌椅装在一辆小拖车上,从河南南路松雪路的家里拉到豫园商城,晚上结束后又拉回去。第一个月就做了3000元,以后基本上保持稳定。徐文忠喜欢豫园商城的经营环境,在这里,有许多手艺人,这让他感觉不再孤独,最重要的是不用躲城管,1996年开始,他和豫园文化传播公司正式签订了合同。
徐文忠在豫园商城画像一画就是18年。经过多年磨练,他的画像技艺已从简单的铅笔画发展到水墨画,从肖像画又发展到漫画肖像,还别出心裁地尝试在扇面上画像。他旁边的摊位是李怀成的金属书法,两个人关系不错,没有生意时,他就看老李拗字。看着看着,徐文忠就慢慢喜欢上了。虽然画人像画了18年,但性格内向的徐文忠并不喜欢这一行,他觉得画肖像的可变因素太大,容易因为像与不像或是画得美还是不美等与游客产生矛盾,一旦没有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对方就会提出异议,徐文忠又不善于言辞,不管有理没理,他都只会涨红着脸忍受游客的指责挑剔,内心很困惑。他羡慕同伴的无拘无束,因为金属书法不存在像与不像的问题,只有喜欢不喜欢,游客看中了,买下就走,爽爽气气。
在画肖像的同时,他利用空余时间悄悄地到城隍庙附近的文庙书市买来了许多书法字帖,白天画画,晚上在家练习金属书法。2012年,李怀成退休了,徐文忠就向公司提出顶替他的位置做金属书法。经过努力,调整品种,桌子上的东西不断变化,花样也越来越多,生意自然越来越好了,他的心境也随之越来越好。我看到徐文忠的右手小指和无名指上长着厚厚的老茧,那是拗字拗出来的。观其作品,可谓笔走龙蛇、气韵流畅、自然舒展,和他看上去有点木讷的神情有着巨大的反差。他还常带着作品去各大星级宾馆或是重要会务活动场所做现场表演,也曾出访海外进行文化交流,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钟情内画的衡水小伙子
坊间印象的内画壶很受游客的欢迎。豫园文化传播公司引进的内画手工艺人来自河北衡水,他叫张业兴,小张1991年出生在河北衡水市阜城县,小伙子皮肤白皙,身材瘦高,戴一副普普通通的金属眼镜,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沉稳,而身上隐隐透出的儒雅气质似乎又与他所从事的行业暗合着。
别小瞧这位年轻人,他不但来自中国内画之乡衡水,而且拜过名师。
内画工艺和鼻烟、鼻烟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鼻烟是将烟草精工泡制并混入香草、香料花露研制成褐黄色粉末有“消寒辟疫”之功效,1696年,嗜好鼻烟的康熙皇帝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大臣和外国使臣。鼻烟壶随之成为八旗子弟夸耀地位、身份的象征之一,一些朝廷官员也纷纷以把玩、比试鼻烟壶为乐。内画鼻烟壶始于乾隆末年,简称内画壶、里绘壶、里画壶。用于制作内画鼻烟壶的材料,以透明玻璃为主,透明度较好的水晶、茶晶也被用于制作内画鼻烟壶。在选好材料并进行掏膛处理之后,还要用金刚砂、小铁球和水在壶内来回摇动,进行磨砂处理,直至内壁细而不滑,使颜料能够附着其上。最后,利用弯曲成钩状的竹笔蘸上颜料探入壶颈,在壶的内壁笔尖朝上,反向持笔作画或写字。内画鼻烟壶是书法、绘画和雕琢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品,所以制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书法和绘画技巧,还要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修养。当时,出现了一批身怀绝技的内画大师,他们凭借其精湛的书法绘画技艺和敏锐的感觉,在方寸之间随心所欲,笔下生花,使内画鼻烟壶工艺达到“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艺术效果,被世界认为是“不可思议、鬼斧神工”的艺术。
内画鼻烟壶到了现代更是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1968年,各国收藏家成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专家们将中国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派。其中”冀派”内画发源于衡水,由于衡水内画艺术独树一帜,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衡水内画在继承京派内画厚朴古雅的基础上,糅进鲁派细腻流畅的传统画法,又将国画皴、擦、染、点、勾、丝等技法引入内画,将内画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2001年,在上海举办的apec会议上,到会演讲的包括江泽民、普京、布什在内的7位apec经济体领导人都获赠一份特殊的礼品———绘有自己肖像的内画工艺品。那一年,同唐装一样,衡水内画大出了一次风头,知名度空前提高。
张业兴来到上海从事内画事业完全是受了舅舅朱希德的影响。朱希德是衡水内画名家。1994年,他来到上海创业,在南京东路步行街陶瓷城里创建了内画工作室。1998年至2006年朱希德多次东渡日本举办内画艺术展,2000年赴新加坡举办作品展,2001年赴澳大利亚举办作品展。作品被澳洲翁真如艺术基金会收藏。2006年至2008年间他四次赴德国举办作品展。2010年,他又在南京东路558号4楼创办了烟壶珍赏社。朱希德的内画鼻烟壶留给自小酷爱绘画艺术的张业兴的童年印象,直接影响着他的人生走向。张业兴初中毕业后,因舅舅已不在家乡,他就在衡水跟随内画艺术工作者安荣宏老师学习内画艺术,一年后,进入中国内画泰斗王习三之子王自勇创办的衡水市内画职业中专学校《习三艺院》学习,在校期间受衡水市残疾人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鼻烟壶专业委员会会员、衡水市习三内画学校教师邵建龙老师精心指导,苦心专研内画山水与花鸟的技法。2007年,已经有了一定内画基本功的张业兴来到上海投奔舅舅朱希德,并留在舅舅身边继续进修内画技艺。在朱希德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小张的内画技艺迅速提高,他画的山水、花鸟等,用色高雅、造型生动,并努力做到雅俗共赏。他的技能获得了舅舅的认同,觉得他可以自己独立出去闯荡了。
当时,张业兴的小舅舅在上海豫园商城从事内画展演项目。2007年,根据豫园文化传播公司的要求,开发了一款内画礼品,礼品盒内除了民间艺人的内画作品外,还放置了半成品内画瓶以及内画工具,供客人自己学画内画,一经推出,就受到游客的喜爱。2007年底,张业兴的小舅舅去日本开店做手工艺,小张就接替了小舅舅的摊位。他在坊间印象,当场画内画,内画是纯手工的艺术,耗时较长。有时客人等不及,就挑选小张画好的内画壶,让他当场落款,并补上顾客的姓名。性格内向安静的小张说他这一生和鼻烟壶内画注定有着不解之缘,这种缘分使他沉迷,让他享受。他画内画壶以国画颜料为主,兼用丙烯、油彩等。画内画用的笔特别细,其用笔方法与在纸上绘画相反,还要克服小口瓶颈对运笔的限制,故是一种工艺性很强的绘画。画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假如一走神,手一发抖,整个作品就报废了。经过长期的训练,小张已经能在方寸之间画出江山万里、飞禽走兽、四季花卉、百子游戏、人物故事等。也许是长期浸润在传统艺术里,在小张的性格里有着在当代年轻人中鲜见的儒雅和沉稳。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古典音乐、轻音乐,大多数90后喜欢的摇滚乐他却从来不听,觉得太吵。看到他创作的“月光下的情侣”的内画,色彩素雅,题材意境不落俗套,构思巧妙,在方寸大小的空间里,营造出一种安宁幸福之感,展现了恋人间丰富的情感世界,透露出年轻人特有的对生活的艺术感悟。青春生命的注入使古老的内画壶有了鲜活的时尚感。小张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画内画的朋友,他经常和他们在qq上做些交流,他还常常在qq上和老家画内画的老乡们联系,互相之间通过小小鼻烟壶传播和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探讨它的发展和未来。小张说,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使传统文化和现代人们的生活理念相结合,内画艺术才有生命力。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6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