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菁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耐盐耐碱、耐贫瘠耐涝能力,生长迅速、抗逆性强,是沿海滩涂、盐碱地、干旱贫瘠地的先锋植物,也是优质的绿肥。田菁的根瘤和茎瘤都能固氮,固氮能力比大豆高20 – 30倍,植株高、生长快,生物产量高,粗蛋白含量也很高,故广泛用于改良土壤、有机肥、造纸、提取田菁胶、榨油,提取蛋白质等方面。
形态特征
原产东半球热带地区。中国以福建、台湾、广东种植最早,逐渐北移至江淮流域。现北方各地也有栽培。根系发达,多分布在20~40厘米的土层内,根瘤多而大,
固氮能力强。淹水情况下可形成海绵状组织和不定根,也着生根瘤。株高2~3米以上,多分枝,茎基部常木质化。偶数羽状复叶,叶片长15~30厘米,小叶30~40对,矩圆形,叶柄长7~12厘米,有趋光性,夜间小叶闭合。总状花序腋生,着花3~6朵,黄色,旗瓣上有紫色斑点。荚果细长,15~25厘米长,成熟时易爆裂,每荚有种子20~35粒。种子矩圆形,青褐色或黄绿色,千粒重13~16克,过熟的种子种皮角质层加厚,不易吸水,成为硬子。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中国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均见。多生于沿海冲积地带。
种植技术
田菁喜温好湿,种子在12℃时才能萌发。出苗后30天内生长迟缓,以后进入快速生长期,在高温多湿条件下,每天可生长3~5厘米。耐淹能力强,如水不淹没顶端,仍能继续生长。耐瘠、耐盐,在全盐含量0.3%的土壤能出全苗,全盐含量0.5%的土壤仍能正常生长。常用作新垦盐碱荒地的先锋作物。中国南方双季稻区可先育苗,后在早稻田埂或稻行间插栽,作为晚稻基肥;旱地可与高粱、玉米等中耕作物间套种或麦茬复种;丘陵荒地或农田隙地,可作留种种植或刈割堆肥。单种田菁每公顷可产鲜草37.5吨以上;可与其他作物间作、套作或复种,每公顷可产鲜草15吨左右。鲜草含水分80%左右,氮0.4~0.6%,磷酸0.1%左右,氧化钾0.15~0.2%。配合其他饲料可喂牛、羊或打浆喂猪。种子含有胶质,可供石油工业上利用,茎杆可供造纸和剥取纤维。
种子硬实的打破 – 田菁种子发芽条件
田菁种子种皮表面有一层蜡质,种皮似革质,不易被水浸透,种皮占种子重量的20%左右。最外面的一层是表皮层,是由单列柱状细胞组成的栅栏细胞层,细胞壁有加厚现象。因此,种子具有硬实性,常用的处理方法有机械处理(摩擦、夹裂等)、温度处理(40℃左右温水)、化学处理(浓硫酸、硝酸、盐酸、丙酮等)。试验证明浓硫酸(98%)处理效果最佳,发芽率高达83% ,发芽快,第3天达到74%。说明田菁种子耐浓硫酸处理。在实际中,应采用5 min的处理,节约时间。在浓硫酸处理完后,一定要在流水中冲洗干净。否则残留的酸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及生长。在流水下冲洗约2 小时即可。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62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