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曝干。
槐里属扶风,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用之皆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生姜者,亦以制其毒故也。
《中药大辞典》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中药学》凌一揆主编
半夏 (《本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用】
1.用于脾不化湿、痰涎壅滞所致的痰多、咳嗽、气逆等证。本品具温燥之性,能燥湿而 化痰,并具止咳作用,为治湿痰的要药,常与陈皮、茯苓配伍,以增强燥湿、化痰的功效,如治痰要方二陈汤。若兼有寒象,痰多清稀者,可配温肺化饮之品如细辛、干姜等;若见有热象,痰稠色黄者,则需与清热化痰药同用,如黄芩、知母、瓜蒌等。
2.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半夏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本品长于治疗寒饮呕吐,常与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本品又可用于多种病证的呕吐,如大半夏汤以之配人参、白蜜,治胃虚呕吐;如属胃热呕吐,则可配黄连、竹茹等清胃之品同用;至于妊振呕吐,可与苏梗、砂仁等理气安胎、和胃止呕之品配用。
3.用于胸脘痞闷,梅核气,以及瘿瘤痰核、痈疽肿毒等。半夏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结之功。治痰热互结所致的胸脘痞闷、呕吐等证,以本品配黄连、瓜萎,如小陷胸汤;治气郁痰结、咽中如有物阻的梅核气证,无热象者,常与厚朴、苏叶、茯苓等药同用,如半夏厚朴汤;对于治瘿瘤痰核,可与昆布、海藻、浙贝等软坚散结药同用;用治痈疽发背及乳疮,《肘后方》以生半夏研末,用鸡蛋白调敷患处。
此外,本品能燥湿和胃,与和胃安神之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如半夏秫米 汤。
【用量用法】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用酒调敷。
【使用注意】反乌头。因其性温燥,对阴亏燥咳、血证、热痰等证,当忌用或慎用。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平、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汤洗,令滑尽。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辛平,性生寒熟温,有毒,入肺、脾、胃三经。下气止呕吐,闭郁散表邪,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须汤淋十遍,姜、矾、甘草制用。
半夏味辛入肺,性燥入脾胃。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平,味辛,有毒。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汤浸去涎净姜汁拌焙)
半夏气平,禀天秋燥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平味升,阳也。
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者,心下脾肺之区,太阴经行之地也,病伤寒寒热而心下坚硬,湿痰在太阴也;半夏辛平,消痰去湿,所以主之。胸者肺之部也,胀者气逆也;半夏辛平,辛则能开,平则能降,所以主之也。咳逆头眩者,痰在肺,则气不下降,气逆而头眩晕也。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
咽喉太阴经行之地,火结则肿痛,其主之者,辛能散结,平可下气,气下则火降也。肠鸣者,大肠受湿,则肠中切痛,而鸣濯濯也;辛平燥湿,故主肠鸣。下气者,半夏入肺,肺平则气下也。阳明之气本下行,上逆则汗自出矣;平能降气,所以止汗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肺、脾、胃经
《本草经解》
归肺、胃、大肠经
《长沙药解》
归肺、胃经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7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