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辛,微寒。归肺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功效
治疗:
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
2.热毒疮毒。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
3.湿热淋证。本品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湿热。
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houuuyniacdatethunb的全草,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性味辛、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涌淋的功效。主要应用于肿痛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其鲜草含挥发油0.0049%,油中主要成分为鱼腥草素,即癸酰乙醛。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有关鱼腥草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1有效成分
早在1921年国外报导过鱼腥草含有癸醛(caprilaldehyde)、月桂醛(lauricaldehyde)及甲壬酮(methyl-n-nonylketone)等成分。1952年有人用水蒸汽蒸馏法自鱼腥草中提取的精油里发现一种抗菌物质,不久即报导从鱼腥草中分离出该有抗菌活性的成份:定名为癸酰乙醛(decanoyacetaldehyde)ch3(ch2)8coh2cho。1971年国内用人工方法制备了癸酰乙醛亚硫酸氢钠原料(合成鱼腥草素),使之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2药物作用研究
2.1抗菌作用
体外抑菌试验表明鱼腥草素对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分枝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钩端螺旋体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鱼腥草素与tmp配伍还有协同作用,抑菌效果显著增强。
2.2抗病毒作用
鱼腥草对多种病毒都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鱼腥草提取对亚洲甲型病毒、流感病毒、出血热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3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鱼腥草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比例,促进lgm的生成,表明鱼腥草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
2.4抗炎作用
鱼腥草煎剂对大鼠甲醛性足肿胀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浆液渗出,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
2.5利尿作用
用鱼腥草的提取液灌流蟾蜍肾或蛙蹼,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具有利尿作用。
2.6抗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鱼腥草煎剂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临床应用
3.1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
以鱼腥草注射治疗呼吸道感染,3~6天为一疗程,有效率为95.6%。以鱼腥草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有效率为80%。用鱼腥草口服液治疗小儿肺脓疡,有效率100%。用鱼腥草口服液治疗中期肺癌,可以使症状改善,病灶稳定,治疗肺癌咳血有效率为95%。
3.2五官科疾病的应用
用鱼腥草合剂治疗鼻渊患者,有效率99.5%。鱼腥草还能使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的局部症状迅速改善,角膜溃疡浸润愈合。
3.3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
鱼腥草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对功能性腹泻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同时对肠炎、胃炎、胃病也有较好的疗效。
3.4外科疾病的应用
鱼腥草可以代替抗生素用于预防治疗外科术后感染。鲜鱼腥草外用可治疗痔疮。
3.5妇科疾病的应用
鱼腥草对慢性宫颈炎、盆腔炎、附件炎有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通过对鱼腥草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表明其生物活性较高,由于它既克服了西药的弊端又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持久性,同时资源丰富,使用安全,其临床应用的前景乐观,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鱼腥草是中药学300多位药剂中的一种,味辛,性寒凉,归肺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用治实热、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是治疗实热证的。
烟民可以多喝鱼腥草茶或汤。它能清肺热,解烟毒。准备一些晒干的鱼腥草,每天取一点来泡水喝,能减轻抽烟对你的损害,预防慢性咽炎、气管炎甚至肺癌。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鱼腥草含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鱼腥草素(癸酰乙醛),这种物质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肺炎链球菌等病菌生长,这些病菌是让人发烧、咳嗽、嗓子疼的罪魁祸首。因此鱼腥草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春季是细菌病毒开始活跃的季节,传染病高发季,适当喝鱼腥草汤有预防作用。
目前,鱼腥草被纳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而《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和《中国药典》第一部(2015年版)都将鱼腥草归入药食两用的名单。
虽然鱼腥草药食同源,但是还是有一定毒性在其中,“肾毒性”有一定数据支持,而肝脏是主排毒的,如果肝脏功能差的,最好不要长期大量摄入。脾胃虚弱、寒凉,易过敏者不宜常食。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9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