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药之白扁豆(白扁豆补气血吗)-利来w66

扁豆原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约汉晋时期引入我国。关于扁豆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后《本草纲目》:“扁豆调肝和胃,清暑祛湿,止泻…”。扁豆是一种常用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生品有小毒,不可多食。今天来聊聊扁豆。

补气药:扁豆

中医

中药扁豆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本品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以粒大、饱满、色白者为佳。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中药扁豆性味甘,微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的功效。

注意:扁豆内含毒性蛋白,生用有毒,加热后毒性大大减弱。

补气药:扁豆

扁豆最早载于《名医别录》,名“藊豆”。其异名有白扁豆,南扁豆,沿篱豆、蛾眉豆,凉衍豆,羊眼豆,膨皮豆,茶豆,南豆,小刀豆、树豆,藤豆。

《本草乘雅半偈》

气味甘,微寒,无毒。主和中,下气。

【核曰】二月下种,延缠篱垣间。叶大如杯,圆而有尖,花具紫、白二色,状如小蛾,有翅尾。荚生花下,凡十余样,或长或圆,或如龙爪、虎爪,或如猪耳、刀镰,种种不同,皆累累成枝。白露后,实更繁衍,秋热便不易生,故一名雪眉同气,一名凉衍豆。俗讹为羊眼豆,亦形相似也。嫩时可充菜蔬茶料,老则收子煮食。子有黑、白、赤、斑四色。入药只取色白者,荚壳虽厚,子粒粗圆为胜耳。

先人云:菽,水谷也,秋成色白,臭味甘芳。有土金水贯连三藏之义,故为和中下气之品。又云:右迁而降,自然暑息热消,渴除痢止矣。

【参曰】藊谐扁,门户之文也。若夏日在肤,蛰虫将去,坏户之象也。谐禾,嘉禾之菽,水藏之谷也。若冬日在骨,蛰虫墐户,君子居室之象也。观《永类钤方》,立固将堕将破之胞胎,则坏户、墐户之义,真不待言语形容矣。至化炎歊成清肃,转摧拉就容平,更不待言语形容矣。若秋伤于湿,此即秋金骤敛,致中含濡湿耳。仍顺以时降,从微至著,肺气乃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别录》主和中,即和中央长夏之土,藉火土授受之际,斯金火亡刑,乃得出而降,降而入,入复升,升复出,五行均等,运迭不竭,又不待言语形容矣。

转夏成秋,化炎歊成清肃,此即点火成金,不烦另觅种子。

《药品化义》

白扁豆。属阳,体干(鲜润),色白带微黄,气干和,味甘,性温,能升能降,力醒脾和胃,性气与味俱清和,入脾、胃、肺三经。

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主治霍乱呕吐,肠鸣泄泻,炎天暑气,酒毒伤胃,为和中益气佳品。又取其色白,气味清和,独受清中之清,用清肺气。故云:清以养肺,肺清则气顺,下行通利大肠,能化清降浊。善疗肠红久泻,清气下陷者,此腑虚补脏之法也。

《本草经解要》

扁豆。气微温,味甘,无毒。主和中下气。

扁豆气微温,禀天春初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中者,脾胃也,扁豆气温入胆,胆气生发,则脾胃之气宣通,所以曰和中也。味甘入脾,脾健则气下行,所以下气也。

制方:

扁豆同人参、白术、白茯、甘草、山药、苡仁、莲肉、桔梗、砂仁,末,名参苓白术散,治脾湿泄泻及小儿脾虚症。

同麦冬、五味、川连、干葛,解酒毒。

补气药:扁豆

现代药理

中药扁豆主要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泛酸、酪氨酸酶、膜蛋白酶抑制物、淀粉酶抑制物、血球凝集素a、血球凝集素b等多种成分。其水煎液具有抑制痢疾杆菌和抗病毒作用,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炎等有解毒作用,尚有解酒、河豚及其他食物中毒的作用。其细胞凝集素 a 不溶于水,可抑制实验动物生长,甚至引起肝区域性坏死,加热可使其毒性大减。细胞凝集素 b可溶于水,有抗胰蛋白酶的活性。白扁豆多糖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的作用。

扁豆衣

扁豆衣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种皮。性能功效与扁豆相似而健脾之力略逊,但无壅滞之弊,偏于化湿。主治脾虚有湿或暑湿所致的吐泻及脚气浮肿。煎服,5~10g。

扁豆花 

扁豆花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花。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功能消暑化湿。多用于暑湿泄泻及湿热带下。煎服,5~10g。

版本:v1.0

时间:202302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时遇,不代表食养源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yuan17.com.cn/yszs/83583.html

(0)
上一篇 2023-06-20 15:32
下一篇 2023-06-20 15:3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地图